宋元豐二年,因「黑臺詩案」被貶的蘇軾,調(diào)任黃州,宦途沒有順困窘坎坷,他只可寄情山水。
蘇軾曾屢次游歷黃州城外的赤壁山,也是在那,他寫下了千古名篇「赤壁賦」。
文徵明 赤壁賦書籍法
「駕一葉之扁舟,舉匏樽以相屬」
匏,等于一種瓜葫蘆瓢,有苦葉,此時的匏樽猶如也是蘇翁孤獨凄涼的隱喻。
蘇子泛舟圖
以流擱犯人之身出京,度淮河,抵黃州,「匏樽」,這件難以登堂入室的民用品,在這時走進了蘇翁的生計,化入了他的辭賦。
匏樽以飲,冷暖自知。
元豐八年,蘇軾搬居至陽羨,而在此地的數(shù)百年后,一個喊陳曼生的人,借匏尊之形,用紫砂干了一把壺。
匏尊壺
陳曼生集書籍畫、金石、圖畫于一身,又粗通文辭,他安排此壺,讓壺藝名家楊彭年創(chuàng)造,并親身題銘銘記其上,古樸精致,文氣實腳。
「飲之吉,匏瓜無匹。曼生銘」
匏尊壺銘
匏尊也是曼生文人壺中杰作,形制淳厚持沉,飽腹而豐,各部過度流利天然,有天然之致。
爾后紫砂名家各有開展演變,此壺也成為紫砂中的一款典范壺型。
景舟匏尊
此壺為顧景舟教師所制匏尊,在曼生的前提上矯正,壺身高圓狀,圓頂壓蓋。壺鈕為一圓珠裝點于壺蓋之上,精巧而有憤怒。
壺把成圓形,壺嘴成拱形,二者彼此協(xié)作。
壺關(guān)上有圓球與壺身、壺蓋彼此陪襯,比率巨細適中,有一種舒心隨便之感。
景舟匏尊
該壺體態(tài)宛轉(zhuǎn)、精致,壺紐、嘴、把宛轉(zhuǎn)流利,一氣呵成,唱工極為精致,盡將其「古拙素雅」與「滌潔嘈雜,恬淡明志,超世脫俗」的意境表現(xiàn)。
從蘇軾到陳曼生,從陳曼生到顧景舟,猶如冥冥中有一股文脈貫串。
蘇翁的寄情山水;
曼生的切壺切茗;
景舟的古拙素雅,
一把壺上裝載了豐厚的情緒,
也布滿了情懷。?
匏尊壺,
典范中的典范。
本文由 紫砂學(xué)堂 作者:古宜 紫砂 發(fā)表,轉(zhuǎn)載請注明來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