潘菊軒,名虔榮,字菊軒。名在《宜興縣志》長命耄耋之列,本地砂藝?yán)陷咁H為推沉。
高熙的《茗壺說·贈邵財主君》一文中,亦首提其名:“近得菊軒掇,并衰老可玩”。
潘氏大作并沒有多睹,近代壺藝巨匠顧景舟對于其評介甚好。顧老在多方面考訂后,簡直陰謀以為,潘虔榮估量出身于乾隆二十一年(1756),而且起碼在七十六歲時,尚能搏制好器。
以下節(jié)選自顧景舟《紫砂陶瓷概論》
倒是其余一位喊虔榮的,應(yīng)記上一筆。虔榮,潘姓,字菊軒。名在《宜興縣志》長命耄耋之列,本地砂藝?yán)陷咁H為推沉。高熙的《茗壺說·贈邵財主君》一文中,亦首提其名?,F(xiàn)尚有二好器傳世。此壺曾睹于《宜興陶器圖譜》(臺灣版第202頁圖版),壺底刻有編年名款及作家年紀(jì)。
1937年李景康、張虹著《陽羨砂壺圖考》,即載有碧山壺館及披云樓各躲共型共款紫砂大壺一持,“……砂細工精,底鐫楷書籍‘歲在辛卯伸春,虔榮制時年七十六并書籍’十六字”。
筆者1981年秋考察香港時,由羅桂祥教師伴共瞅賞香港華文大學(xué)文物館,偶睹珍躲砂器中有此共樣樣子的壺,很覺罕見,亦感欣逢。
據(jù)館長高美慶專士引睹,此壺數(shù)十年中反復(fù)新加坡、臺灣、香港,現(xiàn)為個人躲而存放專物館中。筆者于1985年和1989年再訪香港時,都去香港華文大學(xué)文物館瞅摩瞅賞,洵可樂也。
按上述該壺和作家的編年陰謀,作壺年月當(dāng)為道光十一年(1831年),是年虔榮七十六歲,往上陰謀,虔榮當(dāng)出身于乾隆二十一年(丙子,1756年)。
陳鴻壽生于乾隆三十三年(戊子,1768年),兵于道光二年(壬午,1822年),據(jù)此,虔榮即善于曼生十二歲;曼生死時,虔榮還健在,且七十六歲尚猶如許好作。
潘炳榮制 直筒壺
環(huán)把,彎流,高圈腳,斗笠蓋。壺身與壺鈕形制相像,左右照應(yīng),是典范的紫砂構(gòu)造原則。整器瞅之平靜時髦,曲度構(gòu)造稱心,描寫雅致,如共明季儒生,頭戴斗笠,二袖清風(fēng),盡情山水。壺底鈐“潘虔榮制”四字篆書籍。
潘虔榮 提梁壺
虛燈壺 潘虔榮制
潘虔榮制仲芳式斗笠壺
潘虔榮葵瓣紋紫砂壺
潘虔榮款 蓮子壺
潘虔榮菊頌壺
造型仿菊花花瓣款式,彎流曲柄,圓形蓋鈕,上飾回紋及菱斑紋。敞口,束頸,飽腹,下呈低圈腳。壺身紋飾分三層,口沿處雕飾一周弦紋,頸部化妝蝠紋,底部環(huán)飾回紋。
淺赭色彩砂泥,滿布白砂點,瞅之顆粒較粗,撫之極細。菊壺創(chuàng)造,道求工高藝深,歷代陶人沒有累傳世之作,然上品者,不過偶睹。秋高賞菊,瞅潘氏采菊入砂,功力特殊是。
原文源自微信大眾號:紫砂壺文明
本文由 紫砂學(xué)堂 作者:古宜 紫砂 發(fā)表,轉(zhuǎn)載請注明來源!